在大家生活有不免有用到瓷器的也有用到陶器的,那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呢?下面为你介绍。
1、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
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在于,一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用包含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察看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察看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断定标准,他们觉得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笔者则不如此觉得,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不过审美取向不同而已。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商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越了西方人所觉得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因为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无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国内南方区域使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2、
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年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时候作为一种生活用品[1],在目前一般作为工艺品珍藏。
塑形办法
陶艺家最基本工具是他们的手,但亦由于陶器制造历史的长期演化而进步出其他附加工具,包含陶轮及转盘、塑形工具(拍板、垫石、泥抹)、滚筒工具(轮盘、泥板机、压辘)、切割/镂空工具(刀、开槽工具、布线)及修整工具(磨光石、木锉、麂皮)。
1、手工或手筑
这是最早、最个人化及直接的塑形办法。陶器可以借助盘绕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体球状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种互相组合再用手去构成。部分手筑器皿常常会用泥浆或泥釉(松软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结合起来。手筑是一个缓慢及比拉坯更平缓的办法,但它会给陶艺家对陶器的大小及形状有更高程度的控制。虽然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陶艺家来讲,要制作完全相同的手工陶器并不困难,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复性令它作为精准制造适合的一整套物品比如餐具更为适合。部分陶艺家觉得手工制作有助完全用想像力去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但亦有其他陶艺家觉得拉坯陶艺的自发及直接性是他们的想法